夏斌:用新视角构建中国金融发展总体战略(下)
的明显特征是什么。作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全球化中,一切经济活动已离不开全球经济。因此,思考未来中国经济,又必须从相关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抽象全球经济的特征,这是金融战略研究的起点额占GDP60%的欧盟标准,我国总体债务风险仍处于警戒线之内。但局部地区的债务情况不容乐观。至2010年底,我国东部地区加计划单列市、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负债率分别为19.2%、24.2%和36.4%,按美国口径都已越过警戒线。按加拿大口径,中部地区已经逼近警戒线,西部地区则远远超过警戒线。更重要的是,抵押土地已成为政府偿债的最重要来源,2010年底,各级政府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占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额比重为37.96%。一旦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就会急剧下降。 三是银行金融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省、市复制到县、乡,行业从城市建设、交通延展到新能源等各个领域。这些平台贷款有的是以可以很快变现的土地抵押,有的是以未来土地收入预期的收益权质押,有的干脆以政府信用担保,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截至2010年底,融资平台公司政府性债务余额占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46.38%。地方各级政府已支出的债务余额中,用于土地收储的占10.62%。 银行贷款总额占到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的79.01%,其中负偿还责任的债务中,银行贷款占比为74.84%。 四是形成政府与被征地农民的冲突和对立。根据国家信访局统计,群体性上访事件60%与土地有关。土地纠纷已经成为税费改革后农民上访的头号焦点,占社会上访总量的40%,其中征地补偿纠纷又占到土地纠纷的84.7%,每年因为征地拆迁引发的纠纷在400万件左右。 现行征地模式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加大 我们对2003年以来国内媒体公开报道的116个征地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作整理与分析,有如下特点: 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加重和易发、多发态势。从时间顺序来看,2003年以来,由征地引发的冲突和群体性事件发生频率呈加大之势。其中,2007年以后明显增加,2010年频繁发生,达到45件。2010年和2011年两年发生的征地群体性事件就占到2003年-2011年被报道事件总数的62%。从地区分布来看,征地冲突案件不仅分布广、而且经济越发达地区,冲突爆发越集中。 被征地农民的上访多由所征土地被用于经营性用途而起。在116起征地上访事件中,有26起土地被征用后用于商品房建设,28起用于工业园区建设,9起用于商业旅游开发,这三项就占到报道事件的54%。被征地农民之所以对被征土地用于经营性用途反应非常强烈,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征收土地的低补偿与土地出让用于经营性用途的高价之间的反差太大。包括公路、铁路、机场、科教文卫等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41.3%。这些公益性项目征地引起农民上访甚至群体性事件,主要是因为补偿费过低、土地款分配不透明等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