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4万亿市场来评估家居行业的市场规模,那么,涵盖家居与家电类产品的物流领域的服务规模大概也有小1万亿。
从小于5000万到近万亿市场规模,
家居物流市场规模连年增长
以运联传媒数据为例,在2018年,家居及家电类市场容量约为5.12亿元,以如今物流成本普遍占销售额的15%-30%来计算,2018年家居物流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0.77-1.54万亿元。
结合2014-2018年物流业务占家居家电销售额的比重来看,近几年来,家居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正在持续增加。然而,在家居行业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物流一直是行业内积弊良多的领域。
除了非标准化、耗损率的问题,家居物流行业要想真正获得长久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悬而未决的风险与挑战。
挑战一:
为什么家居物流成本总是居高不下?
怎么平衡费用与成本?
物流服务由很多部分组成,如干线运输、仓储、配送、送货上楼、安装等等,每一个环节的打磨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物流仓储及其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是最为核心的供应链企业必备的能力。
尽管家电行业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家电配送体系,如京东、苏宁、国美等都是拥有非常多经验的企业,但是家居行业却一直没有形成一套独立的、能实现标准化复制的全国性的物流配送及服务系统。
其中的特殊性恰恰在于家居行业的物流很“重”、仓储也很麻烦,后续的配送和服务难度也非常大。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除了建仓的成本、人员运营管理的成本,企业需要承担自有车辆、司机及工人的管理成本,同时还需要承担新系统开发成本、需要持续投入人力和资源维护并改进系统,另外也需要提升获客能力。
如果将这些成本与费用相叠加,就容易导致物流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而且还容易算不清账,从而导致收入与成本难以达到预期。
第二个核心原因在于订单密度与企业服务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家居物流行业的市场容量虽大,但企业客户某段时间内在某个区域的订单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家从事家居物流的公司没有在该区域发掘足够多的企业客户,就很难整合订单,一旦订单量不够多,就极有可能出现一趟车可能满车出仓、空车返回的情况,白白浪费了单趟车辆与司机的时间与效率。
第三,家居产品不光订单密度低,再加上其单品相比快消品的价格也要高出许多,更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非标准化,这就导致货品在运输过程中易出现耗损的情况。据了解,如何降低耗损率是困扰家居物流企业已久的问题。
家居产品在配送中是否出现损坏这是不可控的。如果企业选择自建团队进行配送,一方面会使营业模式变得很重、同时也会增加了企业管理的负担,如果不够专业也很难保证耗损率的提升;
若是选择当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不太能保证货物送到消费者家中的完好程度,而一旦出现了货物破损,商品必须返回原仓,返回原仓就代表着将增加至双倍甚至三倍配送成本。
有从业者告诉笔者,若物流商品送到用户家中出现了破损情况,哪怕是再返回仓库把货物重新修复,也很难弥补损失。
为什么?因为在这个过程上,企业相当于损失了2笔物流配送费、损失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时也损失了该款商品的销售额,还可能会被用户打“差评”。不得不说,家居物流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本身对物流企业来说就是一道高门槛。
挑战二:
如何解决安装与维修两大痛点?
提到家居物流的痛点,很少人会马上联想到安装与维修。在家居产品中,不少产品是具有安装属性的,在送货上楼后的服务过程中,不仅要和客户沟通产品的摆放位置,还要对部分产品进行安装与调试(部分)、并向用户解释注意事项,这种一对一的服务必须经过系统性的培训才能完成。
然而,家居行业如橱衣柜等产品本身是需要重度安装和服务的产品,一般的物流服务公司很难涉及,因为不少企业只好选择割掉这块市场。
但对于其他需要安装和少量服务的家居产品,如果没有一个专业的团队来提供后续的服务,就很难获得用户口碑的提升。
企业一旦把安装与服务外包出去,相当于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物流服务,也没有形成一条从仓储、运输、配送、送货上楼、安装与后续服务的完整的家居物流服务链,做不到一站式服务,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是你能外包出去的业务,别人也能做,别人不能做到的而你能做到的事情也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对于现有家居家电产品的安装与维修问题,有企业是这么做的:比如,在安装方面,采用外包给搬家公司进行上门服务的方式,免除掉没有人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困扰,但问题在于搬家公司就很专业吗?并没有。
搬家公司服务的主要是运输过程,而不是帮用户拆东西、装东西,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怎么把货物完好地放进货厢内并搬到另一个地方”,因此,送货上楼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难事,但要确保师傅们都拥有安装手艺却很难。
在2019年的315晚会中,家电后服务市场服务套路成为了8项违法违规行为之一,安装与维修问题赫然在列,比如收费翻倍、额外收费、没问题说成有问题等,这些服务猫腻恰恰是因为企业将维修或安装工作外包给一些第三方服务公司而引发的。
如果家居物流企业把上门服务或安装环节完全外包出去,那么在服务转包之后,产生的服务问题又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总的来说,外包安装与维修业务并不是家居物流企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挑战三:
巨头布局家居物流“雷声大雨点小”,
创业公司入场又不具备核心优势
近年来,进军家居物流行业的企业并不少见,京东物流、海尔日日顺、德邦快递、苏宁物流、国美安迅物流等都在进场,但从他们的动态来看,并没有将“家居物流”真正当成主营业务之一,只是投入了少量精力进行尝试,有的企业在业务上倾向于选择与第三方企业合作,而不是自己进行全面直营。
以京东为例,笔者曾就供应链话题采访过京东方面负责人,在涉及物流方面的回答中,京东方面提到,京东正在借助规模采购来降低整体的采购成本,并发挥物流仓配的能力,在降成本的提升来提高物流效率。
笔者认为,京东尽管在快消品和电子数码等小件产品上建立了自己的优势,但在面向家居行业的非标品、大件快递等产品运输方面,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对于回答中提到的“发挥物流仓配的能力”并没有答在点子上。
在后来的一次当面采访中,京东某部门负责人提到“京东的物流体系正在不断健全”、“物流供应链整合能力是京东的优势”,但并没有深入到物流体系如何搭建、如何在原有的物流体系内加入更加非标准化更零散的家居产品。
有从业者告诉笔者,在仓储和落地物流服务方面,京东在2017-2018年找过好几家业内公司商讨合作事宜,但均没有确定的进展。
再来看看德邦快递的转型。2018年7月,德邦开始全面布局大件快递业务,启动了全面战略转型。
据了解,大件快递里面恰好包括大家电产品、线下交易远超线上交易的家居产品,而德邦在2016年就已宣布要围绕“家”的概念打造“德邦e家”零担电商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主要用于建立能够满足家电、床垫、卫浴家具建材等电商大件商品的物流体系。
然而,德邦在2018年年报中除了提到2018年大件快递业务增长,并未透露关于家居产品的大件快递业务增速。据笔者检索,有关“德邦e家”的相关资讯已经定格在2016年10月,近两年多时间里并未查到该项目的动态。
由此,我们不难猜测,该主攻家居建材的大件快递物流体系在公司整体内部并没有引起重视,因此也没有单独的拆分业务。大公司布局家居物流业务的“雷声大、雨点小”特性在京东、德邦这两家企业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来看看创业公司,笔者在2018年6-7月接触过的数家与家居建材物流、仓储有关的企业中发现,有些企业采取建仓的手段做、有些企业采取搭建平台+第三方转包服务的形式来做,另一些企业则只负责做交易、不负责做服务,从本质上来看,这些公司只能算供应链领域的入局者而不是家居物流行业的参与者。
家居物流行业存在一个矛盾点:这个行业的门槛并不低,跟快递行业相比,它在很多方面都比快递行业的门槛要高,比如技术门槛、服务门槛等等,但是一旦缺乏物流体系的实践、缺少传统物流行业或家居物业的运营管理经验,很难靠自己的发展逐步建立起真正的行业优势。
比如,有的企业没有仓库、光有干线运输就想做家居物流;有的企业正在利用行业闲散资源来做司机调配、上门服务但效果并不好;有的企业光有技术系统但缺乏行业优势,从而导致行业地位的缺失,只能靠资本往前发展……这些都是家居物流领域创业公司正面临的问题。
小结
总的来说,家居物流行业不仅面临着标准化的缺失或标准化的不统一,也面临着服务缺失的严竣挑战。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创业企业,要想拿下这块市场并不容易,大家都想打造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服务体系、提供最优的价格、将货物的耗损率降到最低、给用户带来最好的服务体验,从而提供成体系化的物流服务。
但是,这个行业太大了,大到并不适合企业单打独斗,却适合吸引更多的企业进来一起造梦。在接触和了解一些家居物流企业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企业都是从自身发展历程来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一站式物流服务可能是未来行业内大家都看好的方向,然后就着手去做。
一旦以这样的初心出发,就很容易忽视自身远比这个愿景更有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任何一个商业落到市场上,只有同时产生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才会获得长期的发展。
笔者认为,企业在确定自己的初心和发展方向时,应该要意识到用户需求的重要性,应该主要重视“什么是用户价值”,围绕用户的需求和自己的优势出发,量身打造自己的企业定位和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盈利模式和商业空间。要想做到这一点,前期可能很不容易,但一旦坚持下来,你可能会走上一条陷阱比较少、走起来更快更稳的发展道路。
文章转自:家居微新闻
来源:亿欧网 作者:周慧婷
原标题:巨头布局“雷声大雨点小”,小万亿市场规模谁来破局?
|